试卷名称: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

上一题: “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采用调解的方法解决纠纷,有利于社会和谐...
下一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单项选择题

我国宪法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规定为一项基本原则。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其中,宪法保障是  

A.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B.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C.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D.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

我国宪法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规定为一项基本原则。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其中,宪法保障是 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说明公正司法的重要性。公正司法是 社会公正的唯一标准 社会公正的最终目标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定因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其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和 公平正义 自由平等 服务大局 党的领导
1763年,老威廉·皮特在《论英国人个人居家安全的权利》的演讲中说:“即使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能够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淋进这所房子,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也不能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这段话后来被浓缩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凸显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是 权力应当以权利为界限 权力决定权利 权力优先于权利 权力必须受到权利的制约
我国法律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传承,据《说文解字》阐释,汉语中“法”的古体是“[*]”。“[*],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在古代,“法”主要表现为“刑”或“刑律”,“刑”既有刑戮、罚罪之意,也有规范之意;“[*]”也称“獬豸”,是神话中的独角兽,它公正不阿,善断是非曲直。上述材料表明,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法律的理解和诉求是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法律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法律富含着公平如水、正义神圣的深刻意蕴 法律寄托着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价值追求
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中,都有要求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经济秩序的内容,已经具有“公序良俗”的含义。2017年l0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总则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从民法基本原则的高度确立了禁止违反公序良俗的原则。这一规定体现了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对传统民法上的公序良俗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法律为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道德为法律提供价值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这是因为法治和德治 发挥作用方式不同 调整范围不同 所处地位不同 实现途径不同
结合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1 2014年10月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党在中央全会上第一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的问题,体现了对法治的高度重视。会议结束后,微博上的各种评论,满是对法治进步的热望:“想要法治的果实,就要给它阳光雨露”“期待法治进入与人民互动的2.0时代”“法治不仅是宏大的。也是具体的;它关乎国家治理,更关乎百姓福祉”…… 《韩非子》有句名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尊奉法律,需要执政者、治理者发力,引导之、提倡之;遵守法律,需要全体公民给力,用法律来定分止争,维护之、践行之。网络上,已经有人以普通人“小明”为例,演绎“四中全会与你我有啥关系”有人说,“法治于人就如同空气,你可能不会时时刻刻意识到它的存在,可一旦缺少就立刻窒息。的确,从出生到成长,从成家到立业,无不需要法治的护航;加强对财产权的保护,完善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四中全会催动“法治的春天”,有着温暖人心的春意。当越来越多人在法治的护佑下感受着畅快的呼吸,法治才能成为内心时时恪守的律令。 也不用回避,中国的法治还有很多问题。从“暂行50多年”的高温条例,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尚无完善法律,中国的“法治进程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四中全会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开出了药方,但最根本的,还是提升全社会对法治的信心与信任。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所说,法律的权威源自于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信仰,这才是法治的力量所在、尊严所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4日) 材料2 法治是人类为了征服自己,由人类自己立法进行自我管理,这远比征服自然困难得多。特别是约束公权力,非有高度的觉悟、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难以成其事。任何国家法治的确立都不是在一盘散沙的状态下随随便便建立起来的,而是必须有坚定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部署。 迄今为止,尚未有法治成功的国家是在群龙无首、四分五裂的状态下实现法治的恰恰相反,就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这些国家的法治之所以能够最终确立,都是自上而下、从官到民表现出对法治执着的追求,付出巨大的努力。在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情况极其复杂的大国建设法治,更需要有自上而下坚强统一的领导,要有统一的意志,坚决果断一体推行。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
“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采用调解的方法解决纠纷,有利于社会和谐。调解可以在诉讼程序外进行,也可以在诉讼程序中进行。诉讼中调解是指 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 司法调解 仲裁调解
柏拉图说:“法律有一部分是为有美德的人制定的,如果他们愿意和平善良地生活,那么法律可以教会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要遵循的准则;法律也有一部分是为那些不接受教诲的人制定的,这些人顽固不化,没有任何办法能使他们摆脱罪恶。”这段话所凸显的法律的规范作用是 保障作用 预测作用 教育作用 强制作用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某图书馆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乞丐、拾荒者和衣衫破旧的民工小心翼翼进来了,无人阻拦。于是他们便堂而皇之地在馆内读书、看报。有读者对此表示不满,向馆长抱怨说:“图书馆是大雅之堂,如果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阅读,就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馆长回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 此事被发在微博上,顿时触动了社会的神经,引发人们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和思考。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一场公共图书馆办馆理念的大讨论由此引发。 公共图书馆一向更愿意向体面的文化人敞开,常在门口赫然告示:“衣冠不整,谢绝入内!”把读者分为三六九等,拒绝部分人进入,其公益性大打折扣。而该馆馆长希望图书馆“成为每一个读者的天堂”,“无论任何人,只要进了图书馆,在知识面前都享有同等权利,不得有高低贵贱之分”。为此,该馆在全国同行中率先推出免证阅读制度,任何人进馆借读书籍都不需要证件和费用,以体现人道、人文的公共图书馆办馆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务。 对于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可能带来的问题,该馆有关负责人感触颇深:“自图书馆实行零门槛后,我们不仅没有感到压力增加,反而感觉开放的时间越长,不尊重这种权利的读者越少,我们和读者都被这种和谐的环境所改变。至于进馆要先洗手,馆内并没有硬性规定,耳濡目染的时间长了,谁都会很自觉地先洗手,然后再阅读。”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文学大师、曾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的一一句名言。该图书馆向乞丐和拾荒者免费开放,不啻一轮明亮的太阳,让乞丐和拾荒者在得到温暖的同时,也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摘编自《中国青年》(2011年第5期)、《光明日报》(2012年5月10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法律部门均由一系列调整相同类型社会关系的众多法律、法规所构成。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立法律部门的是 知识产权法 商法 公司法 民法商法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继2011年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之后,2014年又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变化体现在 法治体系不仅有法律规范体系,还包括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 法治体系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法治体系既要有法律的制定,也要保证法律的落实 法治体系不仅仅是静态的法律文本.而且也是动态的法的实现过程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具有顺序性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具有二重性
公共生活中个人权利和他人权利发生冲突在所难免,比如学生宿舍里有人看书,有人休息,有人要听音乐……对解决权利冲突要有正确的认识,虽然每个人都有行使个人权利的自由,但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这是因为 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 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义务,也是一项道德义务 权利实现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彼此之间对各自权利的相互尊重 不尊重他人权利,就可能丧失自己的权利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对守法的正确理解是 守法的主体是一切组织和个人 守法是行使法定的权利,履行法定的义务 守法意味着一切组织和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 守法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9月30日,在我国第五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界代表向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表达着13亿多人民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镶嵌的8幅革命历史浮雕,镌刻了从虎门销烟到解放战争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这一纪念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凝聚了无数先烈的铁骨精魂,更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忘历史、砥砺奋进的民族精神。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社会上质疑英雄烈士、歪曲历史的现象和行为不时出现,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了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在社会各界不断的呼声中,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将被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刑责。 英雄烈士保护法生效一个月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下发通知要求依法惩处侵害英雄烈士权益、形象等违法行为;文化和旅游部部署查处抹黑英雄烈士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各主要互联网文化单位纷纷采取措施清理违规信息、视频和账号;多地检察机关针对侵害英雄烈士名誉等问题依法启动诉讼程序。 “昨天你用生命捍卫我们,今天我们用法律保护你。”网友真挚的话语道出了人们对英雄烈士的敬意和爱戴。 从设立烈士纪念日“立大德于社会”,到缅怀英雄烈士仪式“扬大义于国家”,再到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法“布大信于天下”,一系列致敬英烈、崇尚英雄的国家行动,筑起了民族复兴征程的闪亮灯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4月6日)/《人民日报》(2018年6月13日、10月1日等)

相关试卷

  •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

  •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

  •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1

  • 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1

  •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

  • 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

  • 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9

  •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真题试卷汇编8

  •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真题试卷汇编7

  • 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

  •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

  • 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

  • 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

  •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96

  •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95

  •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94

  •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93

  •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92

  •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91

  • 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拟试卷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