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墨子-节用》中说:“古人因丘陵掘穴而处。”从考古发现的50万至60万年前的三棱大尖状石器推断,古人可能从那时起就开始在黄土高原挖掘洞穴。他们在天然黄土断崖上凿洞而居的居住形式,直接影响了今天在黄土高原随处可见的形制相似的窑洞建筑群。据了解,直至今天,在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大约有4000万人居住在各种类型的窑洞中,靠着古老的窑洞,适应着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
黄土高原冬天十分寒冷,最低温度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地面植被稀疏,缺乏建筑用材和取暖用材。但是黄土高原的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适于凿挖。先民们因地制宜,创制了这种居住方式。他们利用黄土层本身的保暖性能,安然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冬天,也使窑洞成了黄土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那么,黄土高原为什么适合挖窑洞呢?地质专家的研究表明,这是由黄土的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经历过不同的地质年代和气候条件,黄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在早期的干冷气候环境中,黄土高原上的土质还比较疏松,黄土中的胶结物含量也非常少,所以抗侵蚀的强度较低,一旦遇水就会崩解湿陷。雨水汇集径流在疏松的黄土地上切割,在黄土高原形成深浅不一的切沟。到了后来,大量的生物开始在黄土高原生长繁殖,它们促进了黄土高原成壤,并使土壤的有机质与胶结物含量得到提高,从而使黄土具备了较强的抗侵蚀力,这就为古人在黄土层上挖凿窑洞创造了条件。
根据第1段,下列哪项正确?
A.窑洞的历史很长
B.窑洞建筑形态各异
C.现在的窑洞已经无人居住
D.窑洞的发展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第2段中的“因地制宜”最可能是什么意思?
A.分布广泛
B.发挥聪明才智
C.地理条件十分优越
D.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办法
关于早期的黄土,可以知道:
A.不含胶结物
B.土质比较疏松
C.有机质含量很高
D.有较好的抗侵蚀力
上文主要谈的是:
A.黄土高原的成因
B.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C.黄土抗侵蚀的原因
D.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