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务员国家公务员申论 > 国家公务员申论(文章论述题)模拟试卷5
学者F谈起自己在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史》和《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两门课的体会时说:“为什么要学这些课?因为这些作品里,集纳了大量国学精华,学了确实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我认为,眼下的大学教育,需要重新重视传统文化课程。” 在F看来,我们这个时代虽然崇尚科学,科技也越来越重要,但归根结底,科技由人来掌握。如果人的道德修养、文明素质不够,现代化早晚会毁于一旦。所以,在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修养教育,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能让人受益终身。 “不学礼,无以立。”F说,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貌,不讲礼仪,就不懂怎样做人、处世。或者说,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规矩,就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礼”与“立”做更宽泛的理解,那么是否“学礼”,是否懂得规矩,还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或许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严明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位资深媒体人L强调,如果不利用传媒,不能旗帜鲜明地打出美与丑、善与恶的旗帜,全民素质的提升就缺了一条重要途径。“我每天早晨上班开车时都听新闻广播。其中一个频道每天8点钟都会请一个权威人士来做公益报时,十几秒钟,几句话,传递出来的却是主流媒体倡导的一种价值观。久而久之,听众就会被正能量感染,这就是潜移默化。” “早晨8点是黄金时段,拿出来做广告应该能挣很多钱。但如果媒体只想着经济效益,忘记了自己的责任,那是很悲哀的,这个社会就没救了。”在他看来,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引导与监督,保证媒体都有一定的黄金时段用来进行公益宣传,提高国民素质。 L向记者提到了某电视台一则让自己感动的公益广告。“广告上一位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什么都不记得了,但吃饭时还没忘儿子爱吃饺子,把饺子装进自己口袋,要给儿子带回去,广告语是‘他忘记了许多事情,但从未忘记爱你’。这则广告触碰了我最柔软的神经,让我思念我的父亲。一个好的公益广告,能直击人的心灵,自然就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这样的优秀公益广告太少了,媒体人如果自己都没做到真善美,他们在宣传真善美时都不投入感情,那还怎么教化别人呢?” 国家旅游开发研究中心张主任指出,新的旅游法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如果不遵从这些规定,就违法了。旅游法虽然只针对旅游业,但这步迈得很踏实。“在有章可依的前提下,还要做到有章必依,违章必罚。” 中国要进步,提升国人的素质刻不容缓。邓小平当年曾道出过这一点的重要性:“我们国家,围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如今,中同GDP全球第二,高速铁路迅猛延伸,载人航天器和载人潜水器把炎黄子孙送到了太空和深海……我们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不断提升的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才能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体现在国家经济力量的强大,更是民族精神深远、长久的延续。 给定资料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对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二十年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健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健身热情不断高涨,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涌动神州大地,群众体育组织不断加强,群众健身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人数大幅增加,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建成,我国逐渐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如果说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显著增强了中国的国民体质,那么,1977年恢复高考的重大政策,则显著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很多人的求知欲、读书欲被唤醒、被激活。上海图书馆的老员工们至今还记得当年图书馆开门营业时的盛况。每天早上,上海图书馆门口6点多就开始排队了,到了开门时间,读者像潮水一样涌入,挤进图书馆的人基本就不出去了,一旦出去你的位置也就没了。这项好的政策不仅焕发了亿万青少年的读书热情,更奏响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前奏曲,让人们看到了我们民族的希望。 毫无疑问,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通过政策来促进公民的理性思考,合理引导人们的善意、提升公民的自我修养,是政府的职责和担当。政策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使公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良好的政策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活,让公民更趋于理性,更加崇尚和维护社会公德。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 给定资料中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请你从对这句话引发的思考说开去,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见解明确、深刻; (2)思路明晰,语言流畅; (3)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4)总字数800~1000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礼记》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的作用。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准则》首次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家风人纪,意味着良好家风不只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个人私事,也是关乎党内制度规矩的公事,为党员领导干部设立了经营家庭的“新标杆”。 给定资料中提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请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结合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感受,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符合议论文写作要求。篇幅1000字左右。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比如教育、医疗资源的难以获得,这是社会结构导致的一种全方位的资源缺失。 扶贫问题历来是国家重视、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年国家和各省市都会花大力气来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脱贫。对于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施精准扶贫。反观实际,我们不得不说,扶贫工作的精准程度还很不够。就在近几年,媒体曝光一些地方,保住“贫困帽子”后拉横幅祝贺,暴露出扶贫者把脉失准,扶贫对象依赖心理。因此,纯资金上的帮扶,扶不起人心,反而容易养成对扶贫资金的依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助人脱贫。必须以项目为支撑,资金为辅助,彰显人的价值。精准扶贫,枪就得打对地方,而且方式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输血式的扶贫政策,只会滋生地方的“懒汉”心理,看上去扶贫,实际上消磨了地方的自我发展能力。目前一些地方还存在着“等、靠、要”的传统扶贫思维,抱有固化的“输血式”扶贫心态,而新形势下提出的精准扶贫,使帮扶的扶贫对象更具针对性。向贫困宣战,加大扶贫方式改革,要切实探索与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相得益彰的帮扶项目,准确定位、精准扶贫,让输血功能彻底转化为造血功能。贫困地区要深挖地方潜力、迎头追赶,同时也需要切实把各项扶贫政策及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落实到每个贫困家庭,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阿马蒂亚.森说:“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有思想性; (4)总字数800~1000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深刻把握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大势,以宏阔的全球视野和卓越的战略远见,相继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不仅为调速换挡中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澎湃动能,同时也为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提供了“中国机遇”和“中国方案”,提振了世界信心,彰显了大国担当。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体现着坚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容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回顾历史,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形成的“统筹兼顾”“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到改革开放后陆续提出的“两手抓”战略方针,再到“处理好十二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重大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不仅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发展理念逐步升华,更昭示了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节点,只有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才能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说。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理解,以“协调理念与发展平衡”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拘泥于“给定资料”,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见解深刻,主题突出,观点明确;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书写工整。总字数1000~1200字。
材料一: 2016年春节期间,媒体上、公众间对于年味变淡的讨论似乎少了许多。由于互联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持续影响与渗透,人们似乎已渐渐接受互联网对传统春节的影响与改变。办年货,不再去市场、实体商店,而是通过网购完成;写春联,也不再自己绞尽脑汁想了,而是去网上查阅现成的好对子;红包更不用说,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不再压在孩子们的枕头下,而是通过微信红包或支付宝转账即可;春晚也不用大家团团围坐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了,无论身处何方,拿着IPAD和手机就可随时观看。拜年更是如此,以前都是大年初一,人们穿上新衣服走亲访友,如今微信拜年、短信拜年成了表达心意的捷径。 有专家分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种全新的基于互联网的新的年俗文化正逐渐形成。当然,对此还有不少专家表示忧虑。有民俗学家指出,这样的节日缺少仪式感,久而久之,节日在互联网漂亮的外衣下,最终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不过,也有人持更为开放的心态,认为数字化让年俗有了更新的表达,在朋友圈上晒晒年夜饭、在群里抢抢红包,联络下久未联络的老同学,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让传统的年俗有了更广博的共享空间,激发出活力和新鲜感。因此,没必要因互联网对于传统年俗的改变过于感伤,更没必要固守旧俗。 在许多学者看来,互联网带来的“新年俗”能否固化成一种文化,并最终形成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是研究互联网对传统年俗影响的重要问题,也是最为根本的问题。 “互联网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聚合、连接与沟通,这一点与年俗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有契合之处。年俗中,无论是围炉夜话、全家守岁,还是和和美美吃顿年夜饭,都是寓意团圆。借由互联网联络亲朋、旧友也是意在于此。”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秀丽分析,“但同时应该看到,互联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强调个体与独立性。正如人们聚拢在一起,通过一台电视看春晚,边看边聊的机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手持一个终端各看各的、各聊各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在虚拟空间上的连接更紧密了,但现实空间中的关系却淡了。随之带来的,将是传统年俗中最宝贵的仪式感与虔诚度的渐渐逝去。” 除此之外,互联网持续不断带来的新鲜感与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感之间的矛盾,也是许多学者担忧的方面。有专家认为,一种习俗如果要沉淀成为一种文化,不仅需要广泛的参与度,还需要时间的沉积,方能最终固化为一种文化和集体记忆。但互联网的重要特质是新,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有新形式、新创意。互联网带来的新年俗能否最终沉淀成为一种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文化,目前还很难下定论。那么,随之产生的问题是,一旦这种以创新为特质的互联网年俗没能最终形成一种文化,若干年后,在互联网浸润中长大的孩子,有关春节的集体记忆将会变得零散而破碎。 材料二: 当下,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学传播也在进行“互联网+”的转型。如何使“高深莫测”的国学与互联网实现无缝对接,如何改善目前“国学热”中良莠不齐的传播现象,成为国学传播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2016年1月28日下午,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杂志举办的第六期“网络传播沙龙”中,与会嘉宾就“国学文化的网络传播”展开对话。 对于目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国学热”,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表示,“热”是和“冷”相比较而言,从某种程度上讲,今天的国学“热”是相对于其在“文革”时期遭遇冷遇而言,但是和常温相比,今天的“热”仍然不够,距离在全民中形成对国学的尊重、认同以及了解还有很大距离。此外,国学“热”中还有一些“虚热”成分,如低俗化、功利化、迷信化、排外化现象。“我们应该正本清源,更好地把国学中的精华展现给国人,使其从中汲取养分。等到全民都认同国学的时候,国学才算真正‘热’了起来。”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副主任蔺玉红认为,所谓的“国学热”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回归。“曾经我们对现代化的急迫关切让我们离传统越来越远,造成了传统和现代的紧张,甚至导致价值失衡和社会失序。”她表示,这次回归来源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国学传播者对此应给予呵护和推动。 “有人问国学是否适合通过互联网传播,我想这不是适不适合的问题,是一定要做的事情,否则国学在当代就不可能复兴和光大,因为互联网已经成为现在孩子们的生存方式。”蔺玉红说。她同时强调,在“互联网+国学”传播的过程中,创新的主要是形式和渠道,内容上还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干认为,尽管国学自古至今的传播过程中经历了媒介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从竹简到网络,但实际始终都体现了互联网精神。如孔子在杏坛开讲,教授弟子不以其年龄和身份做区分,“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其中体现的开放、共享、平等、利他等,恰恰与今天互联网精神的内涵相通。 王杰是“领导干部学国学”微信公众号的创办人。该号在近日的“文传榜.2015”之“网络十大国学公号”投票中位居榜首。他介绍,“我面对的是政府官员,所以我会选择与其修身做人、为官为政、廉洁自律相关的内容,通过历史上的故事、箴言,使他们有所感悟”。事实上,王杰团队的国学传播使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除该微信公众号外,还形成了《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丛书,开创“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活动。 文化因仓颉造字得以记载,因蔡伦造纸得以流传,如今因互联网得以更广泛传播,国学自然不例外。但不容忽视的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国学传播现象在便捷、低成本的互联网手段下更为凸显。与会专家表示,目前国学传播的大量问题症结在于师资力量薄弱。 王杰表示,国学在复兴中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出现了庸俗化、排外化、功利化倾向,比如有些传播者对国学一无所知却打着国学旗号敛财。他强调,传播者只有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才能有底气面对受众,否则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且,对内容的讲授决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和现实结合,有所扬弃,以古鉴今。 某网友认为,互联网大潮的冲击将使我国传统文化走向衰亡。请结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相关试卷

    •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部级)真题试卷

    •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真题试卷

    •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部级)真题试卷

    •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真题试卷

    • 国家公务员申论(归纳概括题)模拟试卷6

    • 国家公务员申论(文章论述题)模拟试卷5

    • 国家公务员申论(综合分析题)模拟试卷5

    • 国家公务员申论(应用文写作题)模拟试卷5

    • 国家公务员申论(提出对策题)模拟试卷4

    • 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951

    • 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950

    • 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949

    • 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948

    • 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947

    • 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946

    • 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945

    • 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944

    • 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943

    • 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942

    • 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941